其他
学术丨朱启钤: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
向上滑动阅览
按:由朱启钤署名发表的“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Peking”(《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一文刊载于1931年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出版的“ 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中国文化论集》)。
太平洋国际学会成立于1925年,是以“研究太平洋各民族之状况,促进太平洋各国之邦交”为宗旨的非政府组织。1929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学会年会上,陈衡哲等中国参会人员发现有关科学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化研究的材料及成果甚少。为确保我国承办的1931年年会能够有效讨论相关问题,陈衡哲受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分会委托,邀请了朱启钤、丁文江、胡适、蔡元培、赵元任、余上沅、任永叔、A.W.葛利普、翁文灏、李济、秉志、胡先骕、朱经农、冯锐、何廉、曾宝荪、陶孟和等当时国内建筑、宗教、哲学、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生物、地质、考古、生物、教育、农业、工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一流学者撰文,辑成“Symposium on Chinese Culture”,以资参考。2009年,此文集的汉译版《中国文化论集:19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想象》由福建教育出版社付梓。本文即是该书中朱启钤文的汉译成果(含脚注)。
据《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1年第二卷第三册《本社纪事》载,朱启钤于1929年受陈衡哲邀请撰文,次年完稿。本文的原稿标题为《从燕京之沿革观察中国建筑之进化》,该选题源自朱启钤长期关注的北京都城营造专题,内容“以北平为主体,朝代为背景,就各地属于建筑美术之史实,为之举证”。史料基础如《本社纪事》所强调,“为撰此文所收集之参考材料,殊不为少,此亦本年度(注:1930年)中一重要之工作”。典型者有1930年7月由朱启钤起草初稿、阚铎定稿的《元大都宫苑图考》及同时编纂的《明北京宫苑图考》等。原中文稿约两万字,由社员瞿兑之笔述。英文稿由叶公超节译,“为篇幅所限,删存无多”。可见,本文的撰写遵循了中国营造学社一贯的团队协作传统,尤其彰显了朱启钤对中国都城营造发展史的学术思考,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珍贵文献资料。目前底稿不知所终,或存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留存的中国营造学社档案资料中,因客观原因尚无法查阅,有待追踪。
由于本文相关文稿未见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蠖公纪事:朱启钤先生生平纪实》等文集,被学界长期忽视。当此纪念朱启钤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谨刊发汉译稿,以飨学界。(何滢洁文)
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
Architecture: a Brief Historical Account Based on the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Peking朱启钤ZHU Qiqian
责任编辑:杨澍
审核:赵荣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3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朱启钤. 建筑——以北京城的演进为基础的历史概述[J]//建筑史学刊,2022,3(3):5-11.
点击图片 直达订阅